找回密码
 马上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搜索
热搜: mestrenova
查看: 720|回复: 1

我对 "APT – DEPT 比较" 的心得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9-20 21:06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$ w7 [" ], m$ s- k8 @% D

我对 "APT – DEPT 比较" 的心得

* f2 Q$ J- u5 l% L% g9 j, U

 

8 l" @- u$ f; k- W2 m, x9 V

DEPT 是大家较熟悉的程序, 能鉴定碳的级数, 分辨出甲基/亚甲基/次甲基/季碳.

' s& b1 X2 o- ~6 {

APT 知道的人或许较少, 平时文献较少提及. APT 相当于 DEPT 135 度检测, 但是 APT 的偶数碳包括 CH2 以及季碳 (DEPT 135 度只有亚甲基 CH2).

+ [3 O9 q, R8 Y+ H5 u

 

P. z7 T5 M% [& _7 l, O* s

据调研, APT 的使用者还没有绝迹, 目前使用 DEPT 的机会是 APT 10 . 我本身大约也是如此, 每检测近 10 DEPT, 就会有 1 次检测到 APT. 这表示 APT 还保留一些特定的功能. 尤其是刻意了解季碳信息时.

0 U- a- c q1 ~

 

! z1 B- ~9 h/ r8 y3 H" f) m* v9 Y

APT 的英文名字是 "Attached Proton Test". 对此一直不理解. 以前曾以为 PT 也是极化转移 (Polarization Transfer) 的缩写. 因为 DEPT 的英文名字是 "Distortionless Enhanced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(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).

4 l$ L9 b" o1 F l3 j: Y1 s

 

7 y9 N9 A& X- z3 s2 R

奇怪这么两个功能相近的程序, 都是靠极化转移来增进碳谱检测灵敏度的 (都是碳谱的 4 倍快), 怎么英文全名这么不同.

: I4 ^) G2 P, Z

 

8 C% e; J/ M C! T6 ^; d

 

) _8 i. i, y% w$ Z# S$ ], U

碳谱样品量较少时, 其实可以考虑检测 APT, 其检测灵敏度为碳的4 倍, 检测时间较短, 还同时可以获得碳是奇数碳或是偶数碳的信息 (CH3, CH 朝上, CH2, C 朝下). 唯一比较困扰的是, 检测参数要求碳核 90 度脉冲值. 如果对 pw90 检测熟悉快速的, 则不是问题.

6 k( D- X7 c; d3 O9 d/ d2 Q( b

 

0 A% H% J" W& x6 E, i. U

DEPT 需要考虑的参数比较多, 除了碳核的 pw (90 度脉冲值), 还要考虑氢的脉冲位置 (pp), 以及 C-H 的耦合常数 J.

; J/ y( a! u2 n4 e1 f( Z

 

' v+ z& n$ s8 H# N/ h

我的简易核磁碳谱检测, 有时会改成简易核磁 APT 谱检测, 协助确定碳的级数.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9-21 08:05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一直没用过APT,听sslin老师的说法,如果拿APT与C谱相比,优势是明显的,请问有其他缺点吗?

/ W1 q- o) t8 X9 m) a/ W

如果没有的话,以后做C谱都改成APT。[em17]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马上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中国核磁共振论坛

GMT+8, 2025-7-12 06:4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